黝黑的皮肤、结实的身材以及沾满泥泞的衣服,这是大家对夏玉超的第一印象。这位80后的农民虽然年纪不大,却已是种田的“老把式”。
5月12日,在信阳市平桥区段湾村的田地内,夏玉超正操作着农机,像打印报纸一样,不停地吐露出一幅幅长长的“稻卷”,一会儿工夫,波光粼粼的稻田就被铺满了秧苗。
“我们现在基本都使用插秧机代替人工插秧,一天可以插80亩左右,这四百亩地,几天就能插完。提高了效率、降低了成本、增加了效益。”
乡村要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近年来,信阳市多渠道引进乡村人才,多层次培育乡村人才,多元化使用乡村人才,越来越多的80后、90后,甚至95后告别城市的喧嚣,返乡当起了“新农人”,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“兴农人”,在土地上谱写精彩人生。
而夏玉超正是其中一员,不过,他的“职业农民梦”也并非一帆风顺。
“刚开始真的一窍不通,连什么时候下秧都不知道。”与大多数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一样,夏玉超初次面对“种田”这项工作时也是“两眼一抹黑”。
“后来我就跟着村里的老人们,边看边学,什么时候插秧、什么时候打药、什么时候灌水放水,逐渐摸索出来了。”随着不断的学习,夏玉超渐渐地从一个“门外汉”,成长为一个还算合格的“新农人”。
但夏玉超深知,要在农业种植业上谋得发展,就不能局限于知道怎么种地,还必须在技术上寻求创新和突破。
由于当地居民大多为留守老人,干不了体力活,夏玉超先后购置了插秧机、拖拉机等现代化农机具,实现了“机插秧、机植保、机收割”一条龙农机化服务。
在夏玉超的努力下,周边居民都认可了这位年轻的“新农人”。经过几年打拼,夏玉超的丰腾专业种植合作社规模扩大为1000余亩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种田大户”。
“除了这四百亩水稻,还有五六百亩小麦即将成熟。收割完后,适合种水稻的就继续种水稻,不适合的就种大豆。”
“粮食生产不仅关系着国家的‘粮袋子’,更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,瞄准规模化种田、科技化管理、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子,粮食生产充满希望。”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,夏玉超分发挥自己懂农业的优势,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居民一起实现增收致富。
谈到今后的打算,夏玉超表示,自己将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扩大服务范围,为更多的农户提供示范,带头运用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品种,让国家抓紧“粮袋子”,让农民鼓起“钱袋子”。
让更多“新农人”成长成熟起来,就要用好这支人才队伍的力量。近年来,信阳市坚持乡村振兴人才两手抓,既给予外来专家、技术人员优厚待遇,又让本地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吃香,建立起市、县、乡三级乡村振兴人才储备库,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会聚人才,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。
越来越多像“夏玉超”一样的“返乡青年”“职业农民”“学生村官”……他们通过自己的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作为,从“新农人”成长为“兴农人”,让乡村焕发出新活力。(周程新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