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葩说》辩手傅首尔在一档节目中谈到自己大受打击,原因是发现儿子的朋友圈居然屏蔽了自己!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社交平台屏蔽父母常见吗?专家表示,遇到这种情况,父母不要大惊小怪,应正视并正确引导孩子,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健康成长。
父母要努力调整自己 配合孩子成长
面对孩子成长中的“疏远”,父母不是要孩子去配合自己,而是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方式,从而去配合孩子的成长需求。
充分接纳孩子的变化
当孩子开始出现叛逆行为时,不要过分“执着”,有时候不是孩子在“固执”,而是父母在“固执”。父母习惯享受“孩子听话”的感觉,但此时能做的就是等待、包容、忍耐、坚持,孩子终将感受到父母的爱。父母的无条件接纳、关爱恰恰是对孩子的呵护和守望,让孩子拥有独立的自信,也能在自由的空间里不断摸索、成长。
尊重孩子意愿
再小的孩子,都有自己的意志。既然孩子做出某些不可理喻的行为,或不按父母的期待行事,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视他为独立的个体,尊重他那些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的决定。并不是说尊重孩子就放任不管,孩子一方面很想摆脱父母的管束,渴望自己的空间和领地,但另一方面他们仍需要有一个向导或顾问。
注意说话方式
大部分父母在碰到孩子叛逆期时往往陷入一种如临大敌的焦虑中,甚至总奢望要靠不断讲道理让孩子回到听话、懂事、乖巧的模样。但是此时孩子往往听不进父母的唠叨,说得越多,孩子的耳朵闭得越紧。要学会避免和孩子直接冲撞,学会宽容、等待,相信只要过了这个特殊阶段,彼此的困扰就会慢慢消失。
七成父母接受被孩子屏蔽社交平台
某报曾就“孩子在社交平台上屏蔽父母”话题发起问卷调查,调查结果显示,近八成父母称自己没有被孩子屏蔽社交平台,逾七成孩子称在社交平台上屏蔽或选择性屏蔽父母,逾八成孩子认为家长并不知道是否已被屏蔽或选择性屏蔽。
某报通过发放网上问卷,对“中小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屏蔽父母”的状况进行调查。调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读者。调查发现,有超八成家长认为孩子对自己屏蔽或者选择性地屏蔽社交平台;75%家长认为孩子屏蔽社交平台的做法“可以接受,孩子也有隐私”。通过问卷详细分析,初、高中生家长更能接受孩子屏蔽社交平台的做法,而小学生家长则相对难接受,会有“焦虑”“心酸”甚至“生气”的情绪。
感觉孩子一夜长大常提醒自己尊重他
家长李女士 儿子初一
李女士说,儿子现在上初一,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暂时没有屏蔽父母。“现在的孩子又流行用QQ了,有时候会发表说说,内容大多关于学校的课程讨论和自己的观点,还有分享一些游戏的任务内容、二次元内容之类,我看不懂。”李女士会点赞和评论孩子发的信息,“尽量控制好自己,以朋友的方式对待孩子。初一的孩子很有想法和主见,而且他们不喜欢家长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评价。”对于是否担心将来儿子会屏蔽她,李女士表示要反思一下自己,是不是没做好和孩子的沟通。“孩子进入初中后真的感觉突然长大了,作为家长,我常常提醒自己调整心态,要学习尊重他的空间。”
低调“路过”孩子朋友圈不发表评论
家长陈女士 儿子初一
陈女士表示,现在上初一的儿子在各种社交账号都没有屏蔽家长。“我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比较少,看到他在朋友圈和QQ空间发的内容,我一般‘自动隐身’不发表任何评论。”陈女士认为,保持低调,孩子才不容易把自己屏蔽。面对日后可能被孩子屏蔽,她说会有点担心,不过也觉得正常,要接受孩子是会慢慢长大的。同时,陈女士也会经常提醒自己尊重孩子,不要轻易去查看孩子社交平台内容。
“屏蔽”背后的原因才值得分析
心理专家认为,12—18岁青少年进入青春期,与12岁之前依赖父母、需要父母呵护的状态不一样,他们需要父母的引领,但也需要和父母“分离”,才能成长为独立的自己,“这时候需要父母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,允许孩子走自己的路。”对于孩子在社交平台屏蔽父母的做法,专家表示很常见,像日记本上锁也是“屏蔽”父母的一种做法,而当他们成年后,也可能“报喜不报忧”。
专家提醒,家长更需要注意的是,孩子“屏蔽”家长的行为是否具有“突然性”?此外如果有“退缩”“闪躲”等行为,孩子有可能是遭遇到校园霸凌或者其他问题,需要父母细心观察、耐心引导,看其背后的具体原因。
对于年纪小的孩子,过早出现“屏蔽”父母的行为,那可能是“模仿”大孩子,或者想逗父母玩。也可能是担心发布的内容难以启齿,或者会遭到父母的责罚,而选择性屏蔽父母。
值得强调的是,被孩子“屏蔽”不意味着“不是好父母”,更不意味着“孩子不感恩父母”。孩子在“屏蔽”父母时往往没有朝这些方向想,他们更多的是担心父母看到内容后的情绪爆发。“孩子也担心家长会失控,所以家长更应该以宽容、理解、关心的态度和孩子在日常多加沟通,让孩子不再用‘隐藏’的方式‘保护’自己。”专家总结道。